close

沉默的父親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陳文茜


1949年來台的老兵,只剩六萬人左右,大都已八十幾高齡,


風燭殘年來日不多,大時代的許多小故事即將消失。


多次與朋友談到為老兵做紀錄的事,多希望有人加入行列,立刻開始!


我們不做誰來做?今天不做,明天就做不了!


時代過去了,他還沒有過去。 


 現在他的身分是高雄市某醫師的父親,孫女回來時還依俗地例行與全家拍個照。


多數時刻他只是一個人孤零零地,獨居南台灣某個鄉下;


與家人不溝通,不來往。城市的燈光囂張又喧嚷地在他身邊亮起,取代了當年的砲火。


五顏六色的招牌,照亮城市每個角落,但他的人生始終黑白;


甚至始終是一齣默劇。他不能期待,不可言語;


太多話會翻滾人生無法承受的的沉痛與悔恨。


十六歲拉伕,二十歲來台,今年八十三了。


一晃眼,人生惟一允許自己激動的那一天,只有兩岸開放探親時,迫不及待地奔至香港探看媽媽。


媽啊!媽啊!妳身上的味道四十年兒子沒聞到了,離家時連和妳跪別的孝道,兒子都沒做到。


一個甲子,當年一塊被拉伕的,有的早戰死壕溝,有的負了傷,勉強背一段路,身愈來愈沉;


放下一探鼻孔,才知斷氣了。


十六、十七、十八……二十;時日好快又好慢。


每一分鐘度過,就多死一名弟兄。二十歲的青春,生命竟是倒數的;


每天等待下一個死亡的是自己。


沒想到來了一個陌生的島嶼,竟然一住六十三年。


原本應瞬間消逝的生命,竟也這樣拖拖拉拉,沒有消逝,過了六十三年。


於是,組個家,與妻情感不睦,與兒大鬧一場,甚至登報作廢,聲明「某子從此與本人無關」。


分離又怎麼樣,人生早在六十年前已報廢了一半,故鄉早已是一個永遠回不去的地方;


死亡是常有的事,孤獨;唉!太小的事了。


今年父親節,我收到一封高雄徐醫師的信,描述以上他與父親的故事。


徐醫師現年五十歲,五十年人生裡與父親的關係不是埋怨,就是衝突;


父子關係惡劣至爸爸登報把他聲明作廢,母親袒護兒子和父親也鬧翻了。


徐醫師的父親這幾年一直過著獨自的生活,年少顛沛,年老孤寂;


家人們也逐漸放棄對他的關心。


徐父每日惟一的依靠是收聽我的廣播節目《文茜的異想世界》,


跟著一個老了、但太浪漫的女孩聽音樂、周遊世界資訊、聆聽不同人物的訪問故事。


父親節那一天,徐醫師透過東森財經新聞台總編輯李惠惠找到我,


一個很特別、很感人、很動人的請求:這麼多年了,他想向父親表達敬意,但他說不出口。


一個已經習慣不說情感的兒子,想藉由一名陌生女子,告訴爸爸,「在大時代的背景下,爸爸,我們知道你的辛苦」,「請文茜小姐代為轉達我們全家人對父親! 的敬意」。


徐醫師請我代念的信內容大致如下:


好久沒有如此開心的醒來,哼著哼著:淡淡的三月天,杜鵑花開在山坡上……


一首幾十年沒哼過的老歌,……好熟好美……


哥哥你打勝仗回來,我把杜鵑花插在你的胸前……


不再插在自己頭髮上……很氣非常氣,為什麼總扯上了戰爭,誰寫的……


淚光中映出了爸爸這一生的經歷……


那個烽火連天,少小就離家……破碎的年代……


再大的痛也絕不哭……不會哭,只會忍,是我的爹……


幾十年沒流淚了……我在廣播朗讀後,


徐醫師寫了一封非常親切的回信給我,並客氣地附送一大盒吳寶春麵包。


我很高興這個父親節,是五十年來,他們父子最相愛的父親節。


吳寶春的麵包箱裡,放著一張徐醫師父親全家合照的照片。


徐父安靜地坐著,頭髮蒼白,臉頰圓潤,無甚表情。


旁人看不出風霜,望不著悔恨。


只知西風殘照,歲月也殘照,畢竟八十三歲了;


他已習得平靜。照片中徐父的嘴唇緊閉;


事實上,他已沉默一生。惟獨喜歡聽一個愛說話(老)女孩的廣播,她的時代有歌、有笑、有淚。


但老先生的時代,只有蒼涼,悲壯。流淚不是他們的權力;


笑,只有人生絕望時,仰天狂笑。狂笑上天,也責問上天,什麼時代?


為何開中國人這個大玩笑?


活過二次大戰,再來另一場中國人殺中國人更殘酷的國共內戰?


徐醫師與他的父親的悲劇不是惟一;他們父子尚可衝突、尚可埋怨、尚可五十年後來得及表達敬意;


王應文則連這個機會也沒有。王應文的父親王生明,是一九五五年「一江山戰役」的國軍司令。


當年韓戰已結束兩年,毛澤東誤判情勢,使美軍決定協防台灣,轉向支持蔣介石。


一九四九年蔣介石雖已失去大多數中國大陸領土的統治權,


但仍有一千五百公里海岸線上的島嶼,掌握於蔣介石軍隊手中;


從浙江海口的大陳島、一江山,南至海南島、金門、馬祖及台灣。一九五五年王生明接獲命令,


「死守一江山」,等同一紙軍中死亡令。


於是從大陳島出發前,一行人特別被允許先回台灣探望妻子,並由蔣介石頒贈勳章。


他們是台灣島嶼當年的神風特攻隊,打一場打不贏的戰爭,打一場絕望的戰役。


勳章掛胸前,別上去,換一條王生明司令的命。


出發前,全家拍了一張全家福照。那個時代台北的照相館不多,泰半集中衡陽路;


照相館老闆多年後回憶,前來拍照的往往不是有錢?而是窮困的軍人。


拍的全家福多半除了不識事的孩子以外,丈夫、太太均無笑意。


有的臉上掛著生離死別的悲傷,有的只差沒淚流滿面。


王生明一家是衡陽路照片故事中的一張,全家福妻子滿臉創傷,先生表情蒼茫。


只有兒子王應文,斗大的眼神瞪著鏡頭,就怕自己閃失了那一瞬間。


旺旺中時集團拍攝紀錄片《最後的島嶼》,王應文回憶與父親最後一別。


父子二人走到基隆碼頭,輪船已停泊岸邊,這裡已是馬路的盡頭,也是父子關係的盡頭。


父親捨不下就此分離,於是拉起不到十五歲兒子的手,一切近在咫尺,


戰火即將開打。父親的心,不知如何告別一個尚未長大的孩子;


於是又回頭走了幾步,送兒子至路邊公車站。


頓時,天下起了大雨,在空曠的碼頭,沒得遮雨的時代,沒得遮雨的地點,雨嘩啦嘩啦淋溼了父子二人,父親的眼淚這才停不住地流下,在雨水間,盡情地宣洩他的悲傷。時光幽暗,萬般不捨,無助的父親此時只能掏出口袋中的手帕,試圖想遮擋根本擋不住的大雨。


這是生命走向微弱光芒的父親,最終能為兒子做的最後一件事。大雨滂沱,像一個擋不住的大時代,父親必須走上他的職責,走上他的末路,走上他的悲劇,走上他的烈士人生。


手帕那麼小,卻代表一個父親無力卻最感人的祝福。


王應文如今年已七十,還藏著當年的手帕,接受《最後的島嶼》紀錄片訪問時,


告白了一段終身遺憾:「我真後悔,當時沒有緊緊地擁抱父親。」聲聲哽咽,眉間扭曲;


呼喚一個叫不回的時代。往事好似如煙,那是對我們。


對歷經戰火逃難的一代,昨日其實一直近在咫尺。


我認識多位與徐醫師父親類似的老兵們,在以時光堆積而成的歲月裡,他們多半選擇沉默以對,以不語和那驚心動魄的痛心回憶,保持距離。


只有月迷津渡,人一下恍神時,才意識自己已永永遠遠逃離了那場難以言喻的生離死別。


當時的他們,多半僅是十五至二十歲,沒真正長大的小娃兒們。


於是每個類似的家庭,都有一名沉默,不會表達情感,甚至表面上好似不會愛人,也不懂得愛的父親。


他們永遠只選擇站在世間蒼茫的對岸,不回憶,人生就是一條陌路。


一直走下去。走下去。


走下去。走到有一天,他的孩子們終於明白時,奔向他,來得及給他一個最後的擁抱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柯南阿信的歡樂窩 的頭像
    柯南阿信的歡樂窩

    柯南阿信的歡樂窩

    柯南阿信的歡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