傾聽內心深處的聲音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李錫津     
曾被《時代》雜誌譽為「人類潛能導師」、並入選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的史蒂芬柯維(S.R.Covey),在《第8個習慣:從成功到卓越》書中,說明第8個習慣就是:「發現內在的聲音」,包含「發現自己內在的聲音」和「激勵他人尋找內在的聲音」(Find your voice and inspire others to find thiers)兩個部分,柯維認為:「第8個習慣是人類靈魂的聲音——一種充滿希望和才智、靈活變通的心聲,是我們面對巨大挑戰時,用以戰勝挑戰的本質」,也是面對選擇時,用以做好選擇的羅盤。


  內在的聲音是什麼?有這麼神奇嗎?


  旅日棒球選手王貞治,年輕時初入「巨人隊」的頭一年,打擊率只有一成六上下,全壘打七支,成績平凡無奇,他還不在乎,依舊和跟日本人一樣,下班以後,沈迷酒廊,經常喝到深夜才回家,如此放縱自己,在競爭激烈的棒球世界,顯然看不出會有什麼前途。


  有一天,他突然警覺到一壘手的位置可能會被一位強勁有力的新手取代,整個人才像大夢初醒一樣,開始振奮,模樣就像課堂上做白日夢的學生,突被臨空而來的巨響驚醒,睡意全無,精神百倍一樣。


  從此以後,他全心全力鍛鍊自己,終於做到「從容就位」、「身隨心往」、「全神貫注」、「全力揮棒」的境界。


  這是王貞治朝自己的內心深處觀察自己、傾聽自己、探索自己,找到自己「內心的聲音」、盲點和需要,改變自己的心念、調整該有的做法,終能邁向巔峰。


  清朝乾隆年間,為官在外的鄭板橋,有一天接到弟弟鄭墨從家鄉來信,敘述老家原本計畫翻修,卻因為一面牆的位置和鄰居起了爭執,將人家告入官府,鄭默想藉哥哥的官勢打贏官司。


  鄭板橋讀後,不以為然,趕緊修書力勸弟弟,看開退讓,息事寧人,最後還寫下「吃虧即是福」,又附上一首打油詩,詩曰:「千里修書只為牆,讓他三尺又何妨﹔萬里長城今猶在,不見當年秦始皇。」


  鄭墨讀後,恍然大悟,至感羞愧,當即撤銷告訴,兩家重修舊好。


  生活中,小事不能忍讓,就容易結怨成仇,惹出亂子,失去生活自在和舒坦,實在因小失大。鄭板橋勸解並激勵弟弟找出他自己內心的聲音,體現柯維所說:「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活得卓越而有貢獻的渴望。」複決了自己先前的迷失。


  可見,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,激勵他人傾聽內在的聲音,是一種善、一種智慧、是一種出自心靈的力量,可以產生巨大的影響和扭轉的力量。


  因此,洪蘭在《第8個習慣》序文中提到「小事聽從你的腦,大事聽從你的心」;傅佩榮在《哲學與人生》中說:雖然理智讓人活下去,一個人真正的生命卻要靠「直觀」(intuition)來表現。直觀是一般人所說的「第六感」,雖然無法用語言來表達,卻往往是可靠的。


  此外,傅佩榮也認為人的生命由身、心、靈三個部分構成,一般人往往只顧到身、心部分,真正偉大的哲學、宗教一定會談到心靈,因為那是一種賦予自己生命意義的能力;柯維則提出「身體」、「心智」、「情緒」和「心靈」四大要素,每一個人必須「全人發展」才能從成功邁向卓越,也才能快樂幸福。兩位都肯定心靈的存在和重要。心理學家容格則進一步指出:有些人身體健康,心智正常,卻不快樂,即是心靈出了問題, 余德慧 教授在《觀山觀雲觀生死》中則認為:人在物質充沛之餘,生活仍然不夠美好,真正問題出在人不能了然他的根本態度,因此,心理學家開始發展「心靈學」或「靈塑學」,強調的正是柯維心目中內心聲音以及內心所生出的力量,希望進一步透過個人的自我觀照、內省深思,找回「初心」、「本心」、「明心」和「良心」,形塑自在、和喜、圓融的社會。


  當然,我們讀柯維的申論,別忘了回頭研讀古聖先賢談論心性的精采篇章,中國人研究談論心靈心性畢竟已有幾千年的歷史。



  這是值得領導者和企業經營管理人深思的課題。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柯南阿信的歡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