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樹彥育寶」給我們上的兩堂課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



 
 

今年台灣出現了四位振奮人心的人:陳樹菊、盧彥勳、林育羣、 吳寶春。儘管他們的成功故事南轅北轍, 但卻有兩項非常值得大家效法的人生經驗兩堂課:


對個人而言, 他們都默默耕耘,堅持理想,最後不知不覺就成功了;


對為人父母而言,他們是行行出狀元的最佳典範


陳樹菊阿嬤十三歲開始賣菜,孜孜不倦存錢做善事,自奉儉樸, 今年六十歲被「亞洲富比士亞太慈善英雄人物」 列入亞太地區四十八位傑出善心人士名單中;


小胖林育羣過去十年來參加無數次歌唱比賽,不停地勉勵自己, 失敗是進步的基礎,今天才會受到國際矚目;


麵包師傅吳寶春, 在巴黎世界杯麵包大賽個人賽上, 勇奪全球第一面麵包大師世界金牌,小時候家境清寒, 但是人窮志不窮,憑著毅力與執著,終於做出了最好的麵包;


盧彥勳成為繼一九九五年松岡修造後, 首位闖進溫布頓男網單打前八強的亞洲選手,念大學前父親驟逝, 家中頓失經濟來源,因此放棄出國留學, 選擇就讀國立體育學院並且轉入職業網壇。


這四位都是在艱困的環境中努力不懈,堅持理想, 作自己能力所及的事,最後才成功的。


他們的故事給大家上的第一堂課是:他們和所有非常成功的人一樣, 就是不管環境多麼不順,不會因為別人沒有幫助, 或者是得到的支援不夠,就放棄理想。


如果盧彥勳在捐款無以為繼時就放棄練習;


如果小胖因外貌不出眾, 被唱片公司簽約後冷對待,就停止參加比賽;


如果吳寶春因為母親過世就萬念俱灰,不窮十年來培養麵包酵母;


如果阿嬤覺得一點一滴累積存善款的速度太慢,不持續勤儉累積;


這四位就不會成為大家景仰的人物。所以我們要成功, 就一定要自立自強,堅持理想,不要怨天尤人。


「樹彥育寶」給我們的第二堂課是: 父母應該幫助子女追求最適性的成就。每年升學考試旺季, 媒體都會連篇累牘的報導「榜首」型的個案、討論得高分的方法、 關心考試題目的難易與方向。


今年更出現了有關開冷氣與否所衍生的考試公平性, 以及繁星計畫應增加多少名額的議題, 這些都反映了台灣父母過度重視學業表現, 希望子女進入明星學校的心態。




華人父母評斷小孩成就的價值標準過於單一化,基本上是學業導向, 造成許多子女無法適性發展,甚至失去了自信。


我朋友的小孩在師大附中畢業時,對父母抱歉沒有在建中畢業, 讓父母失望了,朋友聽了之後才猛然驚覺, 為人父母對小孩學業的期許,讓一個本應充滿自信的小孩, 變成一個心理上的失敗者,因此非常自責, 覺得自己真是世界上最差的父母了!


「樹彥育寶」沒有耀眼的學業成就, 卻比許多名校畢業生更值得景仰,最近大家在檢討台灣的大學太多, 技職校院體系愈來愈像一般大學, 與其說是政府政策錯誤導致的結果, 倒不如說是政府反映了父母希望小孩能有大學文憑的心態罷了。


「 樹彥育寶」給了我們兩樣非常值得學習的兩堂課, 我們該如何幫助下一代發展,答案已非常清楚了。


周行一(作者為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所教授)



【2010/07/18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柯南阿信的歡樂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